【看苏州专稿 文、视频/看苏州报道组】
“只要对水环境进行DNA检测,就能知道水里有多少鱼类。”
昨天(11月14日),在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西湖湾生态体育公园,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员张赛赛正在对阳澄湖水及水中生物进行取样。本周起,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第三轮生物多样性调查启动水生生物、植物、鸟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调查。
阳澄湖水域面积120平方公里,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水源地、昆山市饮用水源的补给水源地和苏州市重要战略备用水源地。
这里碧波荡漾、日照充分、水质澄清、水草丰茂,浮游生物充足,给参与调查的技术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员张赛赛介绍,此次将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鱼类资源、底栖生物四个方面进行水生生物采样调查。
所谓底栖生物通俗理解是在水体底部生存的生物,诸如螺丝、河蚬等。
在调查现场,张赛赛用专业抄网对湖底进行了采样。“从肉眼来看,就发现了环棱螺、圆田螺和河蚬三种不同的贝类。”张赛赛介绍,在样本采集结束后,将会带回实验室进行观察,对底栖生物的种类进行登记。
“底栖生物重点要看种类多少,是否均衡,还要观察有无外来物种的入侵。”张赛赛表示。
在调查现场,一款名为“双通道水环境DNA过滤仪”的仪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原来,这是由南京大学研发,用来采集水中鱼类资源信息的仪器。根据传统的调查方式,调查员需要通过撒网捕捞的方式对水中的鱼类进行采样。然而,“撒网抽样”的调查方式很难捕捉到水中的珍稀鱼类,因此难以对水中鱼类进行准确统计。
张赛赛介绍,鱼类在水中活动时,身体上会有组织脱落。技术员将湖水采样后,通过双通道水环境DNA过滤仪进行过滤获得水中的物质。
“再将这些物质进行DNA检测,通过信息比对便会得知水中存在哪些鱼类。”张赛赛解释。
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是开展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两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与研究。
看苏州记者从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掌握野生动植物生物群落变化趋势,及时更新、补充园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名录,从今年10月份开始,该局启动了第三轮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左上为斑嘴鸭,右上为黑水鸡
左下为白鹭,右下为灰惊鸟
根据初步调查显示,阳澄湖是湿地水鸟及越冬雁鸭类领头部队的集结地;金鸡湖和独墅湖则大获鹭类“芳心”,白塘生态植物园是常见雀形目鸟类的打卡胜地。
从本周起,将继续对工业园区内的阳澄湖、金鸡湖、白塘生物植物园等湿地里的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种类进行调查,调查时间约一周。同时,首次启动对水生生物和植物种类进行调查。
左一为白鹭,右上为白眉鸭
右中为灰翅浮鸥,右下为白胸苦恶鸟
随着生态环境逐步向好,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升。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员潘华介绍,在今年10月份开展的第三轮生物多样性调查的首次调查中,仅3天调查,已观测到并鉴定出陆生脊椎动物80余种。其中鸟类70种达到上一轮调查年度总数一半以上,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分别为黑翅鸢,及上一轮调查时未发现的水雉,罕见迁徙雁鸭类白眉鸭也在阳澄湖湖面集群现身。
调查发现两栖爬行动物8种、哺乳动物6种,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两栖类物种黑斑侧褶蛙和易危爬行类物种无蹼壁虎。
左上为金线侧褶蛙,右上为饰纹姬蛙
左下为东北刺猬,右下为黑斑侧褶蛙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数据显示,十年来,苏州工业园区PM2.5年平均浓度从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要求,为历年最好水平。园区水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1年,省考断面和水源地100%达到优Ⅲ要求,水质均为历史最佳。
(上文动物图片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