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17日),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金城路一家服装专卖店斑驳的老旧墙体上,装上了一个长方形的“小黑盒”——一边实时捕捉墙体毫米级结构变化,一边直连云端、数据直传。这项24小时墙体“心电图监测”,正是昆山加强老旧建筑安全管理的新举措。借助“黑科技”,昆山有望率先实现老旧房屋安全监测数字化全覆盖。
“小黑盒”上墙,原理并不复杂。通过在墙上植入“智能听诊器”——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和裂缝计,对老旧建筑进行实时监护。配合人工巡检,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已形成“双轨监测模式”,逐步为老旧房屋筑起全天候安全屏障。
前期,依托苏州市、昆山市房屋安全管理系统,花桥对辖区300余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的老旧房屋开展“体检式筛查”,精准锁定48栋重点监护对象,并启用二级监护机制,推动老旧房屋安全档案向数字化转型升级。
其中,针对41栋常规监护建筑,专业工程师团队按建筑年龄、结构类型定制巡检周期,重点“把脉”承重墙裂缝、梁柱剥落、屋架变形等隐患,“一房一档”建立健康档案。而对于7栋重点特护建筑,花桥在关键受力点、易沉降区植入17个“智能听诊器”,并整合房屋基本属性、巡查记录、改建信息等数据,结合物联网感知、5G、GIS等技术,通过数据挖掘算法,评估房屋安全态势。一旦指标超阈值,系统自动触发警报,可实现毫米级异动预警。
去年台风“贝碧嘉”期间,花都新村7号楼的动态监测设备捕捉到其阳台倾斜突变至0.6度,智能系统及时完成数据研判,并发出红色预警。花桥开发区建设局接报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力量修缮加固,及时消除安全风险,保障了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处置,成功验证了‘监测—预警—处置’闭环机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花桥经济开发区建设局建工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就像给老房子用上了‘听诊器’,任何结构变形、沉降倾斜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据悉,“双轨监测模式”运行一年来,花桥结合专家巡查,累计揪出3处隐患风险点,智能系统2次成功预警结构裂缝变化,在及时修复后避免了坍塌风险,区域房屋安全守护率达100%。(记者 占长孙 通讯员 昆花轩)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