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 苏州 专题 评论 视频 学习 文旅 城事
看得清=不近视? 医生提醒:别忽视这些早期信号
时间:2025-10-20 09:52:21 来源:姑苏晚报

  开学一个半月以来,我市多家医院眼科门诊陆续接诊不少“小眼镜”。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明明能看清黑板,然而一检查视力,却近视了。对此,我市眼科医生提醒家长,眼睛发出的“求救信号”,往往比我们意识到的“看不清”要早得多,也隐蔽得多,忽视这些早期信号,可能让我们错过视力保护的黄金窗口期。

  7岁的轩轩体检查出裸眼视力只有0.6,这让家长感到意外。家长告诉医生,孩子在家看书写字、在学校看黑板都说没问题,就是偶尔会说眼睛容易累。然而,科室专家陈志平为其进行了散瞳验光、眼轴测量、角膜曲率检查等一系列专业的屈光检查后,结果却显示,轩轩已经存在100度的近视了!

  原来,轩轩在教室一直坐在第一排,这个位置大幅缩短了他与黑板的距离,模糊的视觉被“拉近”所弥补,让他误以为“看得清”。轩轩曾提到看远处红绿灯的数字时“有点模糊”,但家长和孩子都把这归咎于“眼睛累了,休息一下就好”,并未深究。正是这种“看得清”的错觉和对轻微模糊的忽视,让近视悄然发展而未被及时干预。

  为什么孩子明明近视了,却可能感觉看得清?陈志平介绍,关键在于儿童眼睛强大的调节能力。当视力开始下降,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动用例如眯眼、歪头、凑近以及过度动用调节之类的“代偿机制”。这些代偿行为,让孩子误以为视力没问题,实则掩盖了视力的真实衰退。等到孩子自己都明显感觉看不清,往往意味着近视度数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伴随散光等其他问题,错失了早期、温和、效果更佳的干预时机。

  陈志平提醒家长,儿童青少年眼球结构可塑性强,不良的用眼习惯极易诱发并加速近视进展,且近视一旦发生,通常不可逆,度数还可能不断加深。因此,不能仅凭孩子是否“看得清”来判断视力健康。(记者 李静 通讯员 陆卫妲)

责编:方洁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欢迎关注名城苏州官方微信:www2500szcom(微信号)

今日推荐
热点排行